【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水泥湖岸為斷崖式設計


碧湖湖畔為水泥護岸,而且是斷崖式,過深的池水阻礙了鷺鷥等鳥類在岸邊覓食,兩棲爬蟲類如烏龜、青蛙,以及在湖邊繁殖的水鳥,牠們的幼鳥無法順利上下湖岸,而且斷崖湖邊無法生長水生植物。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湖濱里)
【議題座標】25.08205, 121.5846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改成自然湖岸設計,例如以泥土斜坡加卵石,增加湖岸到湖水的緩衝帶,並種植一些水生植物,提供小型動物及爬蟲類棲息地,方便牠們上下岸與淨化水質。
【未來願景】
未來湖畔邊的畫面是水鳥捕魚,烏龜在湖旁曬太陽,親鳥帶著幼鳥悠閒漫步覓食。
【撰文者】老慧萍
【攝影者】老慧萍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飼養外來黑天鵝


碧湖有兩隻黑天鵝,是2025年4月28日台中市秋紅谷生態公園的贈養。黑天鵝的原生地在澳洲,並非台灣原生動物,黑天鵝體型較大、糞便較多,養在湖中,加劇原本水質已經優養化的碧湖。而且民眾餵食,有些食物不利黑天鵝健康,而且會汙染水源,剩食則引來老鼠覓食,造成公園鼠患。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 25.08215, 121.58553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 改善作法】限制黑天鵝活動範圍,勿讓其繁殖,勸導民眾不要餵食。
【未來願景】盼碧湖生態平衡,生機處處,原生動物安心生活。
【撰文者】范貞雲
【攝影者】吳蓉璧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湖岸邊大樹不足


碧湖的湖岸邊大樹數量不足,會造成以下幾個問題:
1.水土流失:大樹的根系能穩定土壤,減少雨水沖刷湖岸造成泥沙流入湖中。缺乏大樹會導致湖岸侵蝕、土壤鬆動。
2.水質惡化:泥沙沖刷進湖中會增加湖水濁度與養分,導致優養化(例如藻類過度繁殖),影響生態平衡。
3.生物棲地減少:大樹可提供鳥類、昆蟲、松鼠等生物的棲息與覓食空間,缺乏大樹會讓生物多樣性降低。
4.湖水溫度上升:大樹能提供遮蔭,降低湖邊環境溫度。沒有大樹的湖水容易過熱,不利無法在高溫中生存的原生魚類。
5.景觀與人行舒適度降低:大樹能美化湖岸,提供遮蔭與涼爽環境。缺樹會讓湖邊變得炎熱、不適合人散步與休憩。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1645458561724, 121.58147771100025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建議將水泥護岸改為緩坡自然水岸,沿岸種植台灣原生濱水植物,如穗花棋盤腳、風箱樹、九芎、水黃皮等,不僅能穩定岸邊土壤、減少泥沙污染湖水,改善水溫,為昆蟲、水鳥、兩棲爬蟲,與原生魚類提供優良棲地。
【未來願景】期許碧湖蛻變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樂園,湖岸遍植大樹,綠蔭成林,湖水清澈,不僅為市民遮陽,方便乘涼散步,也為鳥類、昆蟲、原生魚類提供良好棲息環境。枝葉間鳥語啁啾,湖面倒映樹影與飛鳥,成為花香鳥鳴的自然教室與休憩天堂。
【撰文者】yoyo
【攝影者】Abi筆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穗花棋盤腳未種植碧湖水邊


碧湖公園將穗花棋盤腳種在步道或草坪旁,雖然遊客可以清楚看得到花,也很好拍照,但這樣的「觀賞性優先」會犧牲植物的自然習性與生態意義。由於穗花棋盤腳是濕地植物,多生長在水邊,若種植在離水源太遠、土壤排水性過強的區域,會導致根部缺水,生長遲緩或衰弱,也無法發揮原有穩固水岸土壤的功能。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337656202692, 121.58344801201356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尊重植物的原生生態習性,將穗花棋盤腳栽種到湖邊,可利用低緩坡、親水平台邊緣進行層次配置,兼顧美觀與功能性,也能發揮鞏固邊坡的效果,逐步減少水泥護岸。
【未來願景】讓穗花棋盤腳在對的地方生長、發揮生態角色,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民眾既能觀賞美麗花朵,又不犧牲生態系的結構完整性。碧湖公園有好的湖岸自然生態系統,河岸穩固,水土不流失,恢復自然生態循環,湖中魚蝦等水生動物快樂生活。
【撰文者】楊翠華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
https://www.nmns.edu.tw/ch/exhibitions/galleries/botanical-garden/flowers/Theme-000606/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是封閉水域無活水


碧湖的水源原來自番仔溝,現在已被切斷,基本上屬於封閉水域。湖水流動性不高,主要靠雨水、地表逕流補給。封閉水域無活水、 容易造成水質惡化、生態失衡、景觀與衛生不佳。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3293967337244, 121.5834050966704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引入活水系統
  2.定期清淤與種植水生植物
  3.設置曝氣設備增加溶氧,淨化水質。
【未來願景】碧湖蛻變成一個湖水清澈流動、生態健全的綠色天堂,成為永續教育的場域、社區共享的樂土,與自然共存共榮。
【撰文者】呂英文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環湖步道造成生態孤島

碧湖公園在金面山腳下,擁有一泓池水,然而環湖人行道以柏油或水泥鋪設,看似提升人們親近水岸的便利,卻可能造成「生態孤島」效應,即動物無法從山區穿越步道進出湖岸。

柏油和水泥鋪面是不透水的硬質路面,加上許多人在步道上走動,部分動物因此難以跨越,阻礙了兩側棲地的連通,形成生態廊道中斷。碧湖四面被環湖道路包圍 ,再加上湖泊水源已斷,以及周遭都市高度開發,導致湖中的水棲動植物難以與外界交流,形成明顯的生態孤島現象。這使得園區內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部分物種數量減少,生態系統功能受損。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1861, 121.585867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綠化與棲地連通設計:在路邊種植本地灌木、深根植栽,建立綠籬或綠橋,為小型動物提供通行路徑與遮蔽。
設置生態廊道或動物通道:部署涵洞、生物通道或木棧橋,幫助動物橫越步道。
【未來願景】
  1. 湖岸復育與綠帶串連,湖岸不再是硬化邊界,而是充滿生命力的綠色緩衝區。
  2. 小型哺乳動物、爬蟲類、兩棲類與鳥類能自由安全地穿越人行空間,與人類共享碧湖。
【撰文者】薛經東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公園外來魚種過多


近年針對碧湖公園湖水內的魚類抽查,發現外來魚種比例過多,達80%以上!很多民眾基於宗教或慈善心態,將觀賞魚或食用魚放生或棄養至碧湖。但一些外來魚種如吳郭魚、琵琶鼠等,適應力強、生長快、缺乏自然掠食者,使族群快速壯大,而且對環境容忍度高,再加上繁殖力強,嚴重搶奪原生魚種的生存資源。因外來魚類數量太多,排泄物過多,導致池水優氧化,致使池中的本土生物更難存活。

【議題地點】25.08205357838422, 121.58203561089425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推動生態移除計畫,透過「定期撈捕」方式控制外來種數量。
2、設立明確告示,標示碧湖為「禁放生水域」及罰則,並實地稽查。
3、改善水質、棲地結構,讓原生魚更能生存,再引入或人工繁殖原生魚種,強化其族群數量。
【未來願景】
期許未來的碧湖公園,池水清澈透明,水生植物繁茂、水鳥悠游,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生態共融的綠色樂園。透過持續改善與社區參與,讓碧湖不僅是休憩之地,更是環境教育與永續生態的典範,展現城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願景。
【撰文者】Abi筆
【攝影者】Abi筆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www.renewal.tw/nhlocal/%e5%85%a7%e6%b9%96%e9%9b%99%e7%92%a7%e7%9a%84%e5%93%ad%e6%b3%a3%ef%bc%9a%e4%b8%8d%e7%95%b6%e6%94%be%e7%94%9f%e5%a6%82%e4%bd%95%e6%89%bc%e6%ae%ba%e4%ba%86%e7%a2%a7%e6%b9%96%e8%88%87%e5%a4%a7%e6%b9%96/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公園湖面缺乏植物



碧湖公園湖面缺乏植物,會影響其生態平衡和景觀美感。由于濕地植物可淨化水體、提供生物棲息地、調降湖水溫度,缺少這些植物可能會導致水質惡化,湖水高溫,甚至影響不耐高溫的原生魚種的生存。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329391007197, 121.5833621629271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製作人工浮島,在浮島上種植原生水生植物,控制水質,降低水體優養化程度。
2、引入本土水生植物,重新種植適應性強的本土水生植物。
【未來願景】期望未來的碧湖能蛻變成一個生態豐饒、景觀優美、兼顧休憩與教育的綠色湖泊,成為結合自然、社區與公民參與的永續湖泊。
【撰文者】周美玲
【攝影者】周美玲吳佳芬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環湖步道阻礙山區動物來到湖邊

 


碧湖公園位於內湖金面山腳下,原本是自然與城市交會的重要綠地。然而,環湖步道的設置,水泥化的硬鋪面步道與人流活動量增加,造成了山區動物與水池之間的隔絕,動物原本可自由穿越山區至湖邊覓食或飲水, 水泥環湖步道,切斷了從山區延伸而來的連續性綠地,且有些步道旁的溪溝有高低落差,對動物來說顯得阻礙難行;夏天時,水泥路面造成的高溫,也容易對路過的小動物造成傷害;人流密集與夜間燈光也加劇干擾,使動物無法充分利用池水的資源。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4'59.8"N 121°34'55.1"E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設置「生態通道」或「生物穿越孔」, 於步道下方設置低矮通道(如使用空心磚),供小型哺乳類或爬行類動物安全穿越,到達湖邊。並可搭配紅外線攝影機,記錄使用情形。
【未來願景】
改善後的碧湖公園,生態功能將更為完整。步道友善動物通行,生態通道串聯山林與湖岸,野生動物可自在穿梭,人們在自然中漫步,讓園區成為真正的綠色庇護所。
【撰文者】簡曉萍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ecofrieng.forest.gov.tw/ds/download/D/B/%E3%80%8A%E8%84%AB%E5%9B%B0%EF%BC%9A%E6%9E%97%E9%81%93%E6%A7%8B%E9%80%A0%E7%89%A9%E7%94%9F%E6%85%8B%E5%8F%8B%E5%96%84%E8%A8%AD%E6%96%BD%E3%80%8B%E6%89%8B%E5%86%8A.pdf

【內湖不永續議題】番仔溝銷聲匿跡


「番仔溝」原本是內湖的三大水系之一,清朝末年開始作為灌溉農田的水圳,穿越今日內湖國中、方濟中學、陽光街等地區,屬於內湖農村時期重要的灌溉水源。但隨著內湖快速開發,都市化變遷,溪流被加蓋成為道路,或轉為地下排水系統。 現在的瑞陽公園下方即是當初的番仔溝,但公園內未見有關番仔溝歷史說明或遺跡。


【議題地點】瑞陽公園
【議題座標】25.077413539347084, 121.57936390280456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和里辦公室合作,製作簡易地圖與說明牌、 QR碼,標出番仔溝曾經的流向與歷史,讓居民知道腳下曾經是水路,得以飲水思源。如果能「還河於民」更好。地表水系是城市調節水循環的一部分,有助於維持地下水位與濕地生態,減緩溫室效應, 強化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許多國外城市(如首爾清溪川、東京目黑川),都已展現「還河於民」的成功範例。 開放式水道結合公園的步道、座椅與植栽,可成為親水公共空間,增加居民福祉與地方認同。
【未來願景】
在公園中重新「看見」番仔溝的痕跡,無論是一個QR碼、一段步道、一塊解說牌、或一條象徵水路的線,喚起對地方歷史與生態的連結。將瑞陽公園或是其他填平番仔溝而成的公園,結合生態教育與社區記憶,讓下一代在公園玩遊樂設施,可以認識「這裡以前有水、有田、有人的生活」。甚至有一天可以在公園裡真正看見番仔溝有潺潺流水,發揮生態功能,成為鄰里間的親水公園。
【撰文者】吳蓉璧
【攝影者】唐炘炘、吳蓉璧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www.renewal.tw/nhlocal/200-2/




【內湖不永續議題】內科車多壅塞,空氣污染

內湖交通流量高,主因為科技園區聚集大量上班族、人口密集,許多人仰賴汽機車通勤,上下班時間內湖區內與周邊交通大塞車,使得空氣品質低落。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如PM2.5、氮氧化物等,會引發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增加癌症風險;同時,對植物造成傷害、影響水質與水生生物,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議題地點】內湖科技園區
【議題座標】25.07661044325996, 121.57442405991867
【議題類型】社會不永續、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改善內湖交通與減少空汙,對保障人類健康與環境永續至關重大,可從多方面著手:
  1.提升大眾運輸效率與綠色運具,如增設捷運支線、加密公車班次;鼓勵共乘、使用電動車與腳踏車。
  2.推動企業彈性上班,藉以分流人潮。
  3.優化號誌與車流分配,減少塞車與怠速排放。

  4.增設綠地與植栽,提升空氣淨化能力,政府亦應強化空汙監控與排放管制。
【未來願景】未來的內湖將成為街道兩側綠意盎然,交通順暢、不再塞車、空氣清新的綠色科技城。完善的大眾運輸與自行車道,讓市民能便捷通勤,居民能安心散步、騎行,水域與綠地生態恢復,動植物得以安心棲息。
【撰文者】yoyo
【攝影者】唐炘炘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內湖吊橋與港墘渡船頭消失

現今港墘抽水站位置為早期內湖吊橋及渡船頭舊址。內湖南倚基隆河,早期交通需仰賴渡船連接港墘與上塔悠兩岸,方便居民及貨物往返。隨著日治時期宮前町梘頭道(大稻埕至梘頭)交通需求增加,1935年建成內湖吊橋取代渡船,成為當時唯一跨越基隆河的連絡橋樑,也是內湖第一座跨河人行與車行(早期可行駛小汽車)吊橋,促進區內與台北市區的連結及商業往來。

吊橋與渡船頭見證內湖早期作為基隆河沿岸重要商業要道的地位,貨物(如煤炭、稻米)與人流頻繁,也說明內湖昔日對基隆河的依賴,是區域物流與生活的重要節點,反映內湖從農業漸進城市化、與台北核心連結的歷史脈絡。可如今,吊橋與渡船頭都消失了!年輕一輩多半不知道這個重要的昔日歷史。

【議題地點】基隆河
【議題座標】25.074825157685375, 121.5723776819889
【議題類型】社會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1. 將紀念碑到適切位置:目前紀念碑立在港墘路口的堤頂大道快車道旁,少有人經過,且堤頂大道車流多,前往觀看有其危險性。可將紀念碑移到河濱公園內或其他地方,讓更多人了解吊橋的歷史與意義。
  2.打造歷史主題公園或步道:在原橋址或附近結合藝術裝置或模型復刻部分吊橋或渡船頭元素,讓民眾體驗昔日風貌。
  3.舉辦文化活動與教育推廣,例如導覽解說、講座及學校課程,強化居民對地方歷史的認識與認同感。
【未來願景】透過紀念設施,讓民眾深入了解吊橋與渡船頭的重要性,以及在地方發展中的角色,增進社區認同感與文化自豪。該區也可成為內湖的文化地標與旅遊新亮點,吸引居民與遊客親近自然、感受歷史脈絡,成為一個兼具文化傳承與休憩功能的歷史景觀區。
【撰文者】施明絜
【攝影者】吳蓉璧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基隆河河濱公園道路水泥化


港墘福德宮附近基隆河濱公園有大片空地,並設有運動器材,可供民眾散步、騎腳車、跑步、運動。但河岸邊的道路多舖設柏油或水泥,雖然方便維護與使用,卻會造成生態斷裂,且因水泥不透水性,降低河濱防洪功能,加劇熱島效應,也不利於跑步者膝蓋。

【議題地點】基隆河港墘舊渡船頭(港墘抽水站附近)
【議題座標】25°04'26.9"N 121°34'20.1"E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1. 路面採用透水性鋪面 :可讓雨水滲入地表,減少地表逕流,幫助河川生態維持,防止積水、改善熱島效應,同時仍適合自行車或輪椅行駛。
  2. 平台區設木棧道 :視覺上自然,可略高於地面架設,減少干擾動植物棲地。
  3. 近河岸處採用草磚或植生磚:中空設計可讓草類生長,結合綠意與通行功能,減少熱輻射、保持泥土滲透力。
【未來願景】鋪面設計保留滲水、透氣、綠意生長的空間,讓生物仍能自由棲息,維持生物多樣性。 降低水泥化程度,促進滯洪功能,保留河岸的自然樣貌,讓人在此活動也更為舒適。
【撰文者】簡曉萍
【攝影者】吳蓉璧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內科建築的玻璃帷幕牆

 

內科一些新式大樓採用玻璃帷幕牆,具有現代感和透光性,然而這種設計也帶來環境不友善:

1. 高能耗:玻璃帷幕隔熱性不足,在夏天會吸收大量熱能、冬天散失熱能,導致冷氣或暖氣使用量增加,增加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
2.光污染:大面積玻璃容易在特定角度反射陽光,造成附近建築或行人炫光,影響視覺舒適,甚至交通安全;而且也會反射熱能,提高周邊溫度,加劇熱島效應。
3. 鳥類撞擊:玻璃的透明性或反射性,造成鳥類視覺錯判,常發生撞擊致死的情況(稱為「窗殺」),尤其在遷徙季節更為嚴重。

【議題地點】內湖科技園區
【議題座標】25.07685480663179, 121.5712424020192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1. 改採較不耗能的綠色建材, 即使真的要使用玻璃,也盡量用Low-E玻璃、中空玻璃等。
  2.加裝遮陽系統,使用低反射玻璃,避免光污染。
  3. 玻璃上印花,或貼上貼紙,或在玻璃內加裝窗簾,減少玻璃反射周遭景物,避免鳥類撞擊。
【未來願景】大樓多使用綠建材,不用玻璃帷幕牆減少冷暖氣能耗,節能減碳,減緩都市熱島效應;避免鳥撞與光害,維護生態,讓內科不再是一個冰冷生硬又耗能的世界。
【撰文者】薛經東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樹木修剪不當



以安全為名的過度修剪,為了避免掉枝、影響視線或碰觸電線,把樹剪得過短、過光,甚至是砍頭式的修剪。這通常是為了方便、節省成本,樹木修剪通常由委外廠商執行,標案預算有限,廠商傾向「一次修到底」,修得很快,減少日後需要修剪的頻率。把樹「剃光頭」會造成能行光合作用的葉子全部消失,破壞樹木健康、引起病蟲害,造成樹勢衰弱,容易生病、腐朽,甚至倒塌。而且樹形破壞,失去美感。鳥類與其他生物棲息地減少;樹木的降溫、遮蔭效果降低。樹的壽命大幅縮短,更增加未來維護與換植的成本。

【議題地點】文德路90巷
【議題座標】25.079591763199037, 121.56951866281244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教育與培訓:提高決策者與承包商的樹木知識。
  2.合理預算:留出充足的人力和時間做細緻、科學的修剪。
  3.專業監督:請樹藝師或專業團隊規劃並監督執行。
  4.適地適樹:從規劃開始就考慮空間、用途與樹種特性。
【未來願景】讓每一棵樹都能以最美、最健康的姿態守護城市,讓城市的人們在綠蔭下安心、舒適、幸福,讓城市生態系健全。
【撰文者】周美玲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建築材料不永續

內科大樓林立,建築選用的建材,有時是不永續的。不永續的建築材料通常指的是那些對環境、社會和經濟可持續性不利的材料。這些材料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會消耗大量資源、產生高碳排放,並且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同時讓熱島效應更為嚴重。常見的不永續建築材料包括混凝土、鋼鐵、塑膠、玻璃、石膏板、非法砍伐或過度開採的木材。

【議題地點】內湖科技園區
【議題座標】25.079009104039475, 121.56951816871296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1.選擇低碳排放材料,例如再生材料(再生鋼、再生玻璃)、低碳水泥(如摻有飛灰或爐渣的水泥)等。
  2.選擇天然和可再生材料:如竹子等,這些材料不僅對環境的影響小,還能快速再生。
  3.選擇能夠回收的材料,或可重複使用的結構系統。
  4.選擇通過LEED、BREEAM等綠建築認證的建築材料。

【未來願景】內科能全面轉型為綠建築示範園區,這不僅是建築形式的改變,更是一場生活方式革新,從冷冰冰的鋼筋叢林,轉化為一座會呼吸的智慧綠園。
【撰文者】呂英文
【攝影者】Abi筆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新式大樓無遮陽騎樓

 


近年來內湖許多新建案,常常可以看到一樓直接設為商店、大廳或住家,缺乏傳統的騎樓空間,原因為:

1.騎樓空間如果納入容積計算,建商會犧牲可售面積(尤其是一樓的黃金店面或住家)。
2.騎樓屬於「公共使用空間」,使用權模糊 。
3.建商與住戶可能不願負擔這類無法創造直接效益的空間建設與管理成本。

如此產生的負面影響:
1.都市微氣候惡化: 騎樓具有遮陽功能,減緩熱島效應的效果被削弱。
2.缺乏遮風蔽雨功能,對兒童、長者、輪椅使用者不友善。
3.舊有文化流失: 騎樓是台灣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具有濃厚人情味與社會互動空間。 沒有騎樓的街道顯得較為封閉、冷清,降低社區活力。

【議題地點】內湖區港墘里
【議題座標】25.07808611461076, 121.57563133916094
【議題類型】社會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建議從政策面調整, 修改容積計算方式(如不將騎樓計入容積,或提供容積獎勵)。 強化都市設計審議制度,讓人本空間與開發利益取得平衡。 提升街道空間整合設計,讓騎樓或退縮空間能成為優質公共資源,而非負擔。
【未來願景】
1. 行人在風雨中能自在移動,輪椅、推車、長者也能安全通行。 騎樓與人行道整合,提升行走的愉悅感與安全性。
2. 騎樓成為半公共生活空間,營造街區溫度與文化特色,促進社區互動。
3. 改善都市微氣候與永續發展,騎樓提供遮陽,有助於降低街道溫度、減少熱島效應。 更多居民願意步行,降低汽機車依賴,減少碳排放與交通壅塞。
4. 法規重新設計後, 騎樓不再被視為「浪費坪數」,而是都市設計的一環,建築師能更具創意地設計人本空間,如半戶外座椅、光影走廊等,活化社區。
【撰文者】楊翠華
【攝影者】楊翠華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公園路面水泥化


內科因為科技園區蓬勃發展,熱島效應明顯,周邊為數不多的公園應發揮一定調節作用,但「公園水泥化」讓成效不彰。 原本以自然植被、草地、土壤等為主的公園環境,被大量鋪上水泥、柏油、人造鋪面等硬質材料,原因為:

1.草地或樹木需要定期修剪、灌溉,而水泥鋪面維護相對容易,成本低。
2.硬鋪面更適合辦活動、運動、騎腳踏車等。
3.為了配合地下管線鋪設、排水需求或無障礙設施,而需使用水泥建設。

但水泥化會導致:
1.土壤呼吸困難,影響微生物與植物生存,降低生物多樣性。
2.硬鋪面吸熱多、散熱慢,會加劇城市城市熱島效應溫度上升。
3. 天然地面有助於雨水滲透,但水泥會導致積水或排水系統負荷加重。
4.缺乏自然元素,公園的美感與親近感降低。

【議題地點】瑞陽公園
【議題座標】25.077667430777055, 121.57935787116419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採用透水鋪面,例如透水磚、草地磚、碎石地等,兼顧實用性與排水性。增植樹木、設置雨水花園, 強化生態系統,改善空氣品質與溫度調節。
【未來願景】希望成為「生態友善公園」,綠地與硬鋪面兼容設計 ,兼顧居民使用與生態。
【撰文者】吳佳芬
【攝影者】吳佳芬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內科建築密集加劇熱島效應


內湖科技園區大量的高樓建築阻斷了自然風道,導致空氣不流通、熱氣滯留。
建築密集導致室內悶熱,用電冷氣需求暴增,反過來又排出更多廢熱,形成惡性循環,並增加用電,導致電網負荷。高溫加劇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心血管疾病患者與老年人健康,提高熱傷害風險,影響城市永續,違背減碳與氣候韌性目標,加劇全球暖化。

【議題地點】內湖科技園區
【議題座標】25.077055447008338, 121.57401405201583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社會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1.短期: 推動「屋頂綠化」、「垂直綠牆」政策,鼓勵企業導入綠建築設計(透氣外牆、遮陽系統), 增設綠蔭與行道樹,改善地表吸熱問題 。
2.長期: 調整都市計畫,避免建築過度集中,推動低碳辦公區。規畫捷運、公車、自行車道無縫接軌, 員工可以從容步行或騎乘單車通勤,減少開車,降低碳排,減緩暖化現象。
【未來願景】
期望內湖科技園區不再是高溫悶熱、車陣擁擠的辦公叢林,而是一個融合自然與科技、綠意盎然的城市科技園。建築之間有足夠的綠帶串聯,屋頂花園與垂直綠牆為城市降溫,街道充滿樹蔭與人行空間,四季皆宜。
當我們開始重視環境、以人為本來重新設計城市,內科就有機會從一個高密度、低永續的「都市熱島」,蛻變為一座綠意盎然、智慧永續的城市綠洲。
【撰文者】米村
【攝影者】米村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e-info.org.tw/node/235156 , https://udd.gov.taipei/events/fhqekzq-17650

【內湖不永續議題】內科樹木太少太小

民國80年11月11日,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正式動工,將港墘和北勢湖兩處老街剷平,經三年整地、溝渠管線及道路闢建之後,內湖輕工業區雛型已形成。民國84,遠雄企業團看中此100餘公頃的園區寶地,內科於是產生,短短十年厰辦大樓林立。最初尚無生態城市概念,所以園區樹很少,綠意和遮陽效果不好,熱島效應惡化。

【議題地點】內湖科學圈區
【議題座標】25.079494945271666, 121.56938996931363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1.補種中型樹苗,可立刻產生綠蔭效果。
2.建立多層次植栽結構。
3.開放公司認養樹木。
4.在園區開放空間種植樹木成行,與公園和校園綠網整合。
【未來願景】內科綠樹成蔭,達到城市綠化指數,對抗熱島效應,讓內湖不再悶熱。
【撰文者】范貞雲
【攝影者】yoyo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河岸高樓林立阻礙通風


隨著內科的繁榮發展,內湖大樓樓層越蓋越高,越蓋越多,阻礙通風及遮蔽日照。許多大樓立在河岸第一排,有如巨大屏風,河邊冷空氣無法順利進入內湖市區,將白天熱氣降溫,使得熱島效應更嚴重。

【議題地點】港墘里
【議題座標】25.07716, 121.57042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在建築附近增加噴泉或水池,降低室外溫度。
2考慮風流動向,建築棟距應加大。
3.市區水泥地可改成透水地磚,讓雨水能滲透入地底下,降低地表溫度。
4.應立法規定建築與河岸的距離,河景第一排退縮一點,留給市區多一點的呼吸空間。
【未來願景】
內科與內湖的發展,能兼顧經濟繁榮,又能留下永續環境。
【撰文者】老慧萍
【攝影者】唐炘炘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公園除草太徹底不利昆蟲生存


公園為求效率與美觀,進行大面積齊頭式除草,而且草除得很短,不利於利用草地環境生存的昆蟲,像蝴蝶會找不到植物產卵,幼蟲出生後,也沒有食物可以吃。

【議題地點】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2828433850157, 121.60237815806022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4~10月為許多昆蟲與蝴蝶產卵及幼蟲成長的高峰期,盡量避免此時除草。
2.如果一定要除草,不要除得太短,草地有一定高度,既可為環境降溫,也可提供昆蟲可以遮蔽的生存環境。
3.可規劃「友善昆蟲草地區」,保留較高的草地,並立告示牌,說明此處並非雜草區,而是昆蟲的家。
4.成立志工隊辦理教育活動,增加民眾對生態的了解。
【未來願景】公園的管理,從人的思維轉向「人與生物共生」的概念,希望與社居居民達成共識,共同維護公園的生態環境,達到永續發展。
【撰文者】老慧萍
【攝影者】唐炘炘、老慧萍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大湖水邊有塑膠垃圾和泡麵殘食


大湖公園周邊常有垃圾, 其來源主要包括:民眾隨手丟棄、釣魚與遊憩活動。這些垃圾影響水質,原生魚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並造成景觀惡化與公共衛生問題。

【議題地點】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4'53.5" 121°36'22.9"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垃圾清除:公園管理處定期派員進行垃圾撿拾和清運,並使用機具清理湖面漂浮物。社區或志工團體也可定期舉辦淨湖活動,協助移除垃圾,並進行宣導。
2.設立標語與監視器:設置明顯的禁丟垃圾標語或電子看板,提醒遊客保持環境整潔,加強巡邏,並可裝設監視器。
3.加強環境教育:透過環境教育活動、宣導講座,強化民眾環境保護觀念,才是根本。管理單位也推動檢舉違規行為,鼓勵民眾共同維護公園環境。透過公部門、志工及民眾的合作,才能有效維持大湖公園的水質與景觀品質。
【未來願景】清除垃圾後,期待恢復公園原有的自然生態功能,提升遊憩品質,打造一個兼顧生態保育與市民休閒的永續城市綠地。同時,透過環境教育提升民眾保育意識,促進社區共治,使大湖公園兼具生態價值與防災功能,既沒有垃圾、生態又好,成為內湖區的綠色瑰寶。
【撰文者】施明絜
【攝影者】Abi筆、施明絜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垂直水泥護岸不利生物上下岸



大湖岸邊用水泥鞏固湖岸.湖岸垂直湖面,坡度過陡,兩棲動物、水鳥、昆蟲與哺乳類均難以上下岸,嚴重破壞了依賴水體而生的生態環境系統。

【議題地點】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4'52.7"121°36'10.5"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降低垂直陡岸 ,可改用「近自然工法」,以多孔性砌石、原木樁、緩坡護岸等手法,創造更多生境縫隙與階層,方便動物上岸與下水。並加入生態友善設計,例如在岸邊保留更多植物、漸層岸坡,以及仿自然配置的生態友善護岸結構,增加生物棲地。
【未來願景】改變水泥護岸不是單純換材料,更是換了一種城市思維,它有了生態共融的自然水岸,提供魚類、鳥類、昆蟲、兩棲類生物多樣化的生態環境,讓大自然進入城市,而成為市民「親水、親綠、親自然」的日常場域,人們在此有了「慢活」和「療癒」的自然角落與「戶外自然教室」。
【撰文者】楊翠華
【攝影者】楊翠華、米村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