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不永續議題】新式大樓無遮陽騎樓

 


近年來內湖許多新建案,常常可以看到一樓直接設為商店、大廳或住家,缺乏傳統的騎樓空間,原因為:

1.騎樓空間如果納入容積計算,建商會犧牲可售面積(尤其是一樓的黃金店面或住家)。
2.騎樓屬於「公共使用空間」,使用權模糊 。
3.建商與住戶可能不願負擔這類無法創造直接效益的空間建設與管理成本。

如此產生的負面影響:
1.都市微氣候惡化: 騎樓具有遮陽功能,減緩熱島效應的效果被削弱。
2.缺乏遮風蔽雨功能,對兒童、長者、輪椅使用者不友善。
3.舊有文化流失: 騎樓是台灣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具有濃厚人情味與社會互動空間。 沒有騎樓的街道顯得較為封閉、冷清,降低社區活力。

【議題地點】內湖區港墘里
【議題座標】25.07808611461076, 121.57563133916094
【議題類型】社會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建議從政策面調整, 修改容積計算方式(如不將騎樓計入容積,或提供容積獎勵)。 強化都市設計審議制度,讓人本空間與開發利益取得平衡。 提升街道空間整合設計,讓騎樓或退縮空間能成為優質公共資源,而非負擔。
【未來願景】
1. 行人在風雨中能自在移動,輪椅、推車、長者也能安全通行。 騎樓與人行道整合,提升行走的愉悅感與安全性。
2. 騎樓成為半公共生活空間,營造街區溫度與文化特色,促進社區互動。
3. 改善都市微氣候與永續發展,騎樓提供遮陽,有助於降低街道溫度、減少熱島效應。 更多居民願意步行,降低汽機車依賴,減少碳排放與交通壅塞。
4. 法規重新設計後, 騎樓不再被視為「浪費坪數」,而是都市設計的一環,建築師能更具創意地設計人本空間,如半戶外座椅、光影走廊等,活化社區。
【撰文者】楊翠華
【攝影者】楊翠華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