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不永續議題】番仔溝銷聲匿跡


「番仔溝」原本是內湖的三大水系之一,清朝末年開始作為灌溉農田的水圳,穿越今日內湖國中、方濟中學、陽光街等地區,屬於內湖農村時期重要的灌溉水源。但隨著內湖快速開發,都市化變遷,溪流被加蓋成為道路,或轉為地下排水系統。 現在的瑞陽公園下方即是當初的番仔溝,但公園內未見有關番仔溝歷史說明或遺跡。


【議題地點】瑞陽公園
【議題座標】25.077413539347084, 121.57936390280456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和里辦公室合作,製作簡易地圖與說明牌、 QR碼,標出番仔溝曾經的流向與歷史,讓居民知道腳下曾經是水路,得以飲水思源。如果能「還河於民」更好。地表水系是城市調節水循環的一部分,有助於維持地下水位與濕地生態,減緩溫室效應, 強化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許多國外城市(如首爾清溪川、東京目黑川),都已展現「還河於民」的成功範例。 開放式水道結合公園的步道、座椅與植栽,可成為親水公共空間,增加居民福祉與地方認同。
【未來願景】
在公園中重新「看見」番仔溝的痕跡,無論是一個QR碼、一段步道、一塊解說牌、或一條象徵水路的線,喚起對地方歷史與生態的連結。將瑞陽公園或是其他填平番仔溝而成的公園,結合生態教育與社區記憶,讓下一代在公園玩遊樂設施,可以認識「這裡以前有水、有田、有人的生活」。甚至有一天可以在公園裡真正看見番仔溝有潺潺流水,發揮生態功能,成為鄰里間的親水公園。
【撰文者】吳蓉璧
【攝影者】唐炘炘、吳蓉璧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www.renewal.tw/nhlocal/2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