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不永續議題】內湖吊橋與港墘渡船頭消失

現今港墘抽水站位置為早期內湖吊橋及渡船頭舊址。內湖南倚基隆河,早期交通需仰賴渡船連接港墘與上塔悠兩岸,方便居民及貨物往返。隨著日治時期宮前町梘頭道(大稻埕至梘頭)交通需求增加,1935年建成內湖吊橋取代渡船,成為當時唯一跨越基隆河的連絡橋樑,也是內湖第一座跨河人行與車行(早期可行駛小汽車)吊橋,促進區內與台北市區的連結及商業往來。

吊橋與渡船頭見證內湖早期作為基隆河沿岸重要商業要道的地位,貨物(如煤炭、稻米)與人流頻繁,也說明內湖昔日對基隆河的依賴,是區域物流與生活的重要節點,反映內湖從農業漸進城市化、與台北核心連結的歷史脈絡。可如今,吊橋與渡船頭都消失了!年輕一輩多半不知道這個重要的昔日歷史。

【議題地點】基隆河
【議題座標】25.074825157685375, 121.5723776819889
【議題類型】社會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1. 將紀念碑到適切位置:目前紀念碑立在港墘路口的堤頂大道快車道旁,少有人經過,且堤頂大道車流多,前往觀看有其危險性。可將紀念碑移到河濱公園內或其他地方,讓更多人了解吊橋的歷史與意義。
  2.打造歷史主題公園或步道:在原橋址或附近結合藝術裝置或模型復刻部分吊橋或渡船頭元素,讓民眾體驗昔日風貌。
  3.舉辦文化活動與教育推廣,例如導覽解說、講座及學校課程,強化居民對地方歷史的認識與認同感。
【未來願景】透過紀念設施,讓民眾深入了解吊橋與渡船頭的重要性,以及在地方發展中的角色,增進社區認同感與文化自豪。該區也可成為內湖的文化地標與旅遊新亮點,吸引居民與遊客親近自然、感受歷史脈絡,成為一個兼具文化傳承與休憩功能的歷史景觀區。
【撰文者】施明絜
【攝影者】吳蓉璧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