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不永續議題】大湖公園環湖道路水泥化


大湖與白鷺鷥山間之環湖道路水泥化,水泥道路的吸水性不佳,雨水無法滲透進入地下,而是直接流入排水系統,增加都市熱島效應與排水壓力。另外,日曬時,地表上温度高,且水泥路較為堅硬,不利於人的環湖健走及跑步。

【議題地點】25.080314200789015, 121.60428185190926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社會不永續
【改善作法】
  1.使用透水磚、礫石鋪面、混合樹脂透水材質等,讓雨水自然滲入地下,改善排水與生態環境。
  2.對於不需無障礙的區域,採用原木棧道、砂礫步道、草地步道等自然鋪面替代水泥,也可增加生物棲地。
【未來願景】透水材質的湖邊道路,可增加土地排水及地下水涵養,並提供更適合休閒活動及運動人員的安全環境。
【撰文者】Abi筆
【攝影者】Abi筆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鷺鷥築巢與人類活動的衝突


大湖公園每到春夏,湖邊出現很多鷺鷥在樹上築巢,樹下有許多鳥糞,有時人走過樹下會被鳥糞滴到,影響環境衛生與遊憩品質,也容易出現人騷擾鳥的狀況。

【議題地點】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2267879240327, 121.6028314071794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社會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需在保護生態與人類活動間取得平衡,透過區域規劃、教育與設施改善,共創共榮共好的友善空間。規劃某些區塊給人類活動,某些區塊給鳥繁殖,在繁殖季將有鳥巢的區域圍起,避免行人通行,讓鳥巢和人的路線有一定距離,減少人被鳥糞弄髒衣服的機會,也避免人對鳥育雛的干擾。
【未來願景】改善鳥糞問題後,期許大湖公園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意樂園,鳥兒自在繁殖下一代,居民安心散步。同時因為地利之便,可以近距離觀察鳥類繁殖的生態,成為充滿生態教育與休憩價值的共好公園。
【撰文者】簡曉萍
【攝影者】Abi筆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hdl.handle.net/11296/g5tt3u

【內湖不永續議題】外來魚種不當放生



琵琶鼠魚、吳郭魚、泰國線鱧、玻璃魚等外來魚種,被人任意放生或釣客刻意「放養」至大湖公園,不僅搶奪原生魚的食物與棲地,還會吃掉原生魚的魚卵與稚魚,導致原生魚數量瀕危。部分外來種魚啃食水草,使得池中缺少水生植物分解魚群糞便,造成藻華增生、水質惡化,連帶影響水鳥與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

【議題地點】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1989354787844, 121.60418733409124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移除與控管外來魚種: 由專業人員或志工團體定期進行水域魚類普查與撈捕外來種。 並明確公告禁止放養、放生行為。
2. 建立原生魚類棲息環境:改善水質與棲地條件,種植適當原生水生植物或設置人工浮島,提供魚卵附著與幼魚躲藏的棲地,並能降低湖水溫度,讓棲地適合原生魚種生存。
3. 加強環境教育:辦理公園內的生態導覽與體驗活動,推動「不放生」運動,教育民眾了解「隨意放生=生態殺生」。並鼓勵釣客釣到外來種時,不放回水池裡。
【未來願景】透過持續的行動與教育,讓大湖公園不再是外來魚種肆虐的戰場,而能恢復成一個多樣、平衡、可永續的湖泊棲地。孩子們來到湖邊,不再只是看到吳郭魚與琵琶鼠魚,而是能認識多樣化的台灣原生魚類,如鯽魚、鯉魚、蝦虎等,透過觀察,了解自然界的微妙互動,而不是目睹少數魚種壟斷整片水域。
【撰文者】米村
【攝影者】米村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U0017-2801202214213000

【內湖不永續議題】金瑞噪音干擾生物棲息

瑞治水園區內的田嬰小屋與蜻蜓涼亭落成後,遮蔭良好,是舉辦環境教育活動的好地方,但因欠缺有效的使用規範與管理,吸引民眾聚集作樂,早晨有民眾播放音樂跳舞,將公共空間當作舞蹈教室。這些噪音會干擾鳥類、昆蟲等敏感物種棲息與繁殖,減弱園區的生態教育與示範功能。

【議題地點】金瑞治水園區
【議題座標】25.091060539276494, 121.5828724478763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設立禁止事項告示:於田嬰小屋、蜻蜓涼亭周邊設置告示牌, 明確公告「禁止事項」,嚴格禁止吵鬧,干擾生物安寧。
2. 舉辦說明會與社區溝通: 透過里長或民代邀集居民參加公聽會,說明金瑞治水園區是珍貴的生態公園,與一般公園不一樣,提出問題與改善方法。
3.增加人力巡查與柔性勸導
【未來願景】期望金瑞治水園區成為一處靜謐、自然、富有生態價值的空間, 讓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呼吸與寧靜的力量。 公園不應成為舞廳,而是成為一個讓人放慢腳步、沉澱心靈的所在;讓每一位來訪者都能用眼睛欣賞、用耳朵聆聽、用心體會這片土地原有的美好。
【撰文者】米村
【攝影者】楊翠華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U0017-2801202214213000

【內湖不永續議題】金瑞園區道路阻隔生物活動



金瑞園區的動物主要來自周邊的五指山山系,這些動物利用園區豐富的生態環境棲息與繁殖。牠們通常在鄰近的森林、水域間移動,尋找食物、繁殖地及安全棲所。環湖步道因切割連續的自然棲地和水系,而且步道上人來人往,阻礙動物在園區內外自由穿梭,使動物面臨棲地分割問題。

【議題地點】金瑞治水園區
【議題座標】25.091038109395, 121.58118097137387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建置生態廊道及動物通道,協助野生動物安全穿越步道,保持棲地連續性。
修復及保留道路周邊綠帶和水域,形成連續生態走廊,有利物種移動。
定期進行生物調查,監測野生動物活動狀態。
結合社區與志工推動生態維護及環境教育,提高民眾保育意識。
【未來願景】改善後的金瑞園區將成為生態系健康完整的綠色樂園。野生動物能安全自由地穿梭各棲地,促進種群基因交流,提升生物多樣性。園區融合生態保育與休閒功能,成為居民親近自然、學習環境教育的理想場所。
【撰文者】施明絜
【攝影者】Abi筆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金瑞螢火蟲未現蹤

金瑞治水園區是都市中的蜻蜓公園,觀察多年以來,發現周遭山區有螢火蟲的蹤影,但園區內始終未見螢火蟲族群出現。觀察園區有照明過亮、人為干擾多與原生植物仍不足等可能因素,限制了螢火蟲的族群。期許公部門進行勘查園區是否真的具備復育條件,以動植物朋友的生存條件為考量,讓園區也能成為螢火蟲的家。

【議題地點】金瑞治水園區
【議題座標】25.0907892402401, 121.58235559508034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營造良好棲地,維持水質乾淨(無污染與農藥), 種植原生水生植物,讓螢火蟲幼蟲的食物(如螺類)得以生存,營造螢火蟲適合的棲息環境。挑選人為干擾較少、光害降低的小範圍,建立復育區,引進成螢或螢火蟲卵,與其他成功復育單位合作。規劃目標,觀察短期1年內是否有成蟲出現、中期1~3年是否有穩定族群出現、長期3年以上是否可自然繁殖並形成週期族群。
【未來願景】在都市中重現夜間「螢光點點」的美麗自然景觀,讓喜歡大自然的朋友,不需遠行,白天在園區就能蜻蜓,晚上散步也能欣賞螢火蟲。
【撰文者】吳蓉璧
【攝影者】唐炘炘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pwd.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6AE9B4DE5F957F40&s=AA076ED99E7B1C83

【內湖不永續議題】夜晚路燈照明影響動植物生理與作息


金瑞治水源區園區緊鄰山區,但園區裡的的路燈在夜晚大放光明,導致日行性生物無法好好休息。另一方面,夜行性動物如貓頭鷹、蝙蝠等,也會被強烈燈光干擾生理時鐘,使其誤判晝夜,無法在夜晚進行覓食、繁殖等正常活動。有的夜行性昆蟲會被路燈吸引而聚集,或是因為光亮讓捕食者更容易發現牠們,進而破壞食物鏈的平衡。

【議題地點】金瑞治水源區

【議題座標】25.091289552018623, 121.58279739799151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夜間關閉路燈,或是拆除路燈;同時,除非有舉辦活動,夜間禁止人員進入,以策安全,徹底落實金瑞園區的生態訴求。

【未來願景】期盼金瑞成為台北市的「暗空公園」,為台北人留住難得的燦爛星空和靜謐夜晚。近年來,「暗空保育運動」正興起,不僅有助天文觀測,也能維護生態多樣性、節能減碳,帶來寧靜放鬆的體驗,甚至也能成為地方特色。

【撰文者】唐炘炘

【攝影者】唐炘炘

【審稿者】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