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公園水質優養化


近年來,碧湖公園出現水質優養化現象,水色呈現綠色、汙濁,水體發臭、生態失衡,影響市民觀感與生物多樣性。優養化主因為碧湖外來魚種太多,把湖裡水生植物吃掉,沒有水生植物來分解裡面動物的排洩物。外來魚種太多,排泄物過多,造成氮與磷等營養鹽濃度過高,使藻類與浮游植物過度生長(藻華現象),陽光無法穿透水面,更進一步阻礙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無法生長。當藻類大量繁殖後死亡腐爛,會消耗水中氧氣,而夜間植物呼吸作用與微生物分解作用,更加劇缺氧,使得適應力較差的原生魚類與水生生物無法生存,原生物種大量減少。 水生植物凋亡、水體惡臭,濕地生態功能也降低,依賴湖中植物和魚類的動物(如水鳥)數量也會跟著減少。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337025806734, 121.5833553002345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 設置「生態浮島」:種植本土水生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中營養鹽,淨化水質;提供昆蟲、鳥類、兩棲爬蟲類等棲息場所;水生根系可促進魚類產卵與繁殖,進一步建構自然生態系。

2. 導入「生態護岸」:將水泥護岸改建為漸層緩坡設計並種植本土水生植物,當其扎根生長後,蝶類、蜻蜓群聚,鴨子遷徙至此,紅冠水雞也來育雛,促成岸邊生態理想狀態。
3. 大規模移除外來魚種並放流原生物種:恢復生態循環。
4.生態宣導與教育:宣導公眾不得放生觀賞魚、釣到外來魚可投入回收桶等,提升居民對生態保育的意識。

【未來願景】期許改變後的未來,水體恢復清澈透明,水生生物多樣且繁榮,生態系平衡穩定;人們能親近自然並更了解如何與自然環境互動,發展與環境共存共榮的永續生活,讓下一代擁有健康、美麗的水域環境。


【撰文者】吳佳芬
【攝影者】吳佳芬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pwd.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5C3C29C78077C93E&s=5EA52057FC2AE1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