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公園水質優養化


近年來,碧湖公園出現水質優養化現象,水色呈現綠色、汙濁,水體發臭、生態失衡,影響市民觀感與生物多樣性。優養化主因為碧湖外來魚種太多,把湖裡水生植物吃掉,沒有水生植物來分解裡面動物的排洩物。外來魚種太多,排泄物過多,造成氮與磷等營養鹽濃度過高,使藻類與浮游植物過度生長(藻華現象),陽光無法穿透水面,更進一步阻礙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無法生長。當藻類大量繁殖後死亡腐爛,會消耗水中氧氣,而夜間植物呼吸作用與微生物分解作用,更加劇缺氧,使得適應力較差的原生魚類與水生生物無法生存,原生物種大量減少。 水生植物凋亡、水體惡臭,濕地生態功能也降低,依賴湖中植物和魚類的動物(如水鳥)數量也會跟著減少。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337025806734, 121.5833553002345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 設置「生態浮島」:種植本土水生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中營養鹽,淨化水質;提供昆蟲、鳥類、兩棲爬蟲類等棲息場所;水生根系可促進魚類產卵與繁殖,進一步建構自然生態系。

2. 導入「生態護岸」:將水泥護岸改建為漸層緩坡設計並種植本土水生植物,當其扎根生長後,蝶類、蜻蜓群聚,鴨子遷徙至此,紅冠水雞也來育雛,促成岸邊生態理想狀態。
3. 大規模移除外來魚種並放流原生物種:恢復生態循環。
4.生態宣導與教育:宣導公眾不得放生觀賞魚、釣到外來魚可投入回收桶等,提升居民對生態保育的意識。

【未來願景】期許改變後的未來,水體恢復清澈透明,水生生物多樣且繁榮,生態系平衡穩定;人們能親近自然並更了解如何與自然環境互動,發展與環境共存共榮的永續生活,讓下一代擁有健康、美麗的水域環境。


【撰文者】吳佳芬
【攝影者】吳佳芬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https://pwd.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5C3C29C78077C93E&s=5EA52057FC2AE1CE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水泥湖岸為斷崖式設計


碧湖湖畔為水泥護岸,而且是斷崖式,過深的池水阻礙了鷺鷥等鳥類在岸邊覓食,兩棲爬蟲類如烏龜、青蛙,以及在湖邊繁殖的水鳥,牠們的幼鳥無法順利上下湖岸,而且斷崖湖邊無法生長水生植物。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湖濱里)
【議題座標】25.08205, 121.5846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改成自然湖岸設計,例如以泥土斜坡加卵石,增加湖岸到湖水的緩衝帶,並種植一些水生植物,提供小型動物及爬蟲類棲息地,方便牠們上下岸與淨化水質。
【未來願景】
未來湖畔邊的畫面是水鳥捕魚,烏龜在湖旁曬太陽,親鳥帶著幼鳥悠閒漫步覓食。
【撰文者】老慧萍
【攝影者】老慧萍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飼養外來黑天鵝


碧湖有兩隻黑天鵝,是2025年4月28日台中市秋紅谷生態公園的贈養。黑天鵝的原生地在澳洲,並非台灣原生動物,黑天鵝體型較大、糞便較多,養在湖中,加劇原本水質已經優養化的碧湖。而且民眾餵食,有些食物不利黑天鵝健康,而且會汙染水源,剩食則引來老鼠覓食,造成公園鼠患。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 25.08215, 121.58553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 改善作法】限制黑天鵝活動範圍,勿讓其繁殖,勸導民眾不要餵食。
【未來願景】盼碧湖生態平衡,生機處處,原生動物安心生活。
【撰文者】范貞雲
【攝影者】吳蓉璧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湖岸邊大樹不足


碧湖的湖岸邊大樹數量不足,會造成以下幾個問題:
1.水土流失:大樹的根系能穩定土壤,減少雨水沖刷湖岸造成泥沙流入湖中。缺乏大樹會導致湖岸侵蝕、土壤鬆動。
2.水質惡化:泥沙沖刷進湖中會增加湖水濁度與養分,導致優養化(例如藻類過度繁殖),影響生態平衡。
3.生物棲地減少:大樹可提供鳥類、昆蟲、松鼠等生物的棲息與覓食空間,缺乏大樹會讓生物多樣性降低。
4.湖水溫度上升:大樹能提供遮蔭,降低湖邊環境溫度。沒有大樹的湖水容易過熱,不利無法在高溫中生存的原生魚類。
5.景觀與人行舒適度降低:大樹能美化湖岸,提供遮蔭與涼爽環境。缺樹會讓湖邊變得炎熱、不適合人散步與休憩。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1645458561724, 121.58147771100025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建議將水泥護岸改為緩坡自然水岸,沿岸種植台灣原生濱水植物,如穗花棋盤腳、風箱樹、九芎、水黃皮等,不僅能穩定岸邊土壤、減少泥沙污染湖水,改善水溫,為昆蟲、水鳥、兩棲爬蟲,與原生魚類提供優良棲地。
【未來願景】期許碧湖蛻變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樂園,湖岸遍植大樹,綠蔭成林,湖水清澈,不僅為市民遮陽,方便乘涼散步,也為鳥類、昆蟲、原生魚類提供良好棲息環境。枝葉間鳥語啁啾,湖面倒映樹影與飛鳥,成為花香鳥鳴的自然教室與休憩天堂。
【撰文者】yoyo
【攝影者】Abi筆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穗花棋盤腳未種植碧湖水邊


碧湖公園將穗花棋盤腳種在步道或草坪旁,雖然遊客可以清楚看得到花,也很好拍照,但這樣的「觀賞性優先」會犧牲植物的自然習性與生態意義。由於穗花棋盤腳是濕地植物,多生長在水邊,若種植在離水源太遠、土壤排水性過強的區域,會導致根部缺水,生長遲緩或衰弱,也無法發揮原有穩固水岸土壤的功能。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337656202692, 121.58344801201356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尊重植物的原生生態習性,將穗花棋盤腳栽種到湖邊,可利用低緩坡、親水平台邊緣進行層次配置,兼顧美觀與功能性,也能發揮鞏固邊坡的效果,逐步減少水泥護岸。
【未來願景】讓穗花棋盤腳在對的地方生長、發揮生態角色,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民眾既能觀賞美麗花朵,又不犧牲生態系的結構完整性。碧湖公園有好的湖岸自然生態系統,河岸穩固,水土不流失,恢復自然生態循環,湖中魚蝦等水生動物快樂生活。
【撰文者】楊翠華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延伸連結】
https://www.nmns.edu.tw/ch/exhibitions/galleries/botanical-garden/flowers/Theme-000606/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是封閉水域無活水


碧湖的水源原來自番仔溝,現在已被切斷,基本上屬於封閉水域。湖水流動性不高,主要靠雨水、地表逕流補給。封閉水域無活水、 容易造成水質惡化、生態失衡、景觀與衛生不佳。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3293967337244, 121.5834050966704
【議題類型】生態不永續
【改善作法】
  1.引入活水系統
  2.定期清淤與種植水生植物
  3.設置曝氣設備增加溶氧,淨化水質。
【未來願景】碧湖蛻變成一個湖水清澈流動、生態健全的綠色天堂,成為永續教育的場域、社區共享的樂土,與自然共存共榮。
【撰文者】呂英文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

【內湖不永續議題】碧湖環湖步道造成生態孤島

碧湖公園在金面山腳下,擁有一泓池水,然而環湖人行道以柏油或水泥鋪設,看似提升人們親近水岸的便利,卻可能造成「生態孤島」效應,即動物無法從山區穿越步道進出湖岸。

柏油和水泥鋪面是不透水的硬質路面,加上許多人在步道上走動,部分動物因此難以跨越,阻礙了兩側棲地的連通,形成生態廊道中斷。碧湖四面被環湖道路包圍 ,再加上湖泊水源已斷,以及周遭都市高度開發,導致湖中的水棲動植物難以與外界交流,形成明顯的生態孤島現象。這使得園區內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部分物種數量減少,生態系統功能受損。

【議題地點】碧湖公園
【議題座標】25.081861, 121.585867
【議題類型】生態體不永續
【改善作法】
綠化與棲地連通設計:在路邊種植本地灌木、深根植栽,建立綠籬或綠橋,為小型動物提供通行路徑與遮蔽。
設置生態廊道或動物通道:部署涵洞、生物通道或木棧橋,幫助動物橫越步道。
【未來願景】
  1. 湖岸復育與綠帶串連,湖岸不再是硬化邊界,而是充滿生命力的綠色緩衝區。
  2. 小型哺乳動物、爬蟲類、兩棲類與鳥類能自由安全地穿越人行空間,與人類共享碧湖。
【撰文者】薛經東
【攝影者】周美玲
【審稿者】唐炘炘、林明志
【課程名稱】內湖社大-2025內湖不永續AI地圖工作坊